2021-0927
這兩天,有兩件很熱門的事情,看起來沒有什么關聯,但實際上有很深刻的內在邏輯關聯。
一件事情是到處刷屏的限電控產能的事情,A股甚至出現一批企業公告因為限電而不得不減產甚至停產。
一件事情是9月23日凌晨2點,美聯儲最新的議息會議結果出爐。在這次議息會議里,美聯儲不但明確了可能在11月份開始縮減QE,而且還首次提到,如果當前通脹水平延續到明年,美聯儲將不得不加息。
我們限電控產能,跟美國通脹,這兩件事情背后是有深刻的內在關聯,最終也是劍指美聯儲,是為了通過加大美國通脹壓力,來逼迫美聯儲加息,讓美國迫于壓力而戳破自身資產價格泡沫。
具體,本文章會來跟大家詳細分析。
(1)限電控產能的原因
去年12月份,我們也有過一次大力度的限電控產能措施。
包括今年夏天,我們一些地方也有限電控產能。
不過,之前兩次的限電措施,都沒有這次力度大。
單單從這次一些上市公司批量公告減產停產的信息,就可以看出一些區別。
之前兩次限電措施,基本是沒看到有上市公司因此出現減產停產。
圖片
可見本次限電控產能的力度之大,是遠超過之前的。
本次限電,最早是本月初從江蘇的嚴格“能耗雙控”開始的,然后本周廣東開始也出現限電,隨后迅速擴散到云南、廣西、浙江等地。
據統計,目前已經有16個省份出臺了力度不等的限電措施。
力度比較小的,像四川只是“暫停非必要性生產、照明、辦公負荷?!?
力度比較大的,像寧夏是直接“高耗能企業停限產一個月”。
而廣東和江蘇,作為我們經濟最發達的兩個省份,也各自采取了十分嚴格的限電措施,因此影響也是最大的。
那么,我們當前采取如此大力度限電措施,背后有什么緣由呢?
我認為有“表中里”三層緣由。
本次限電的最直接的原因,都寫在各省出臺限電措施的文件說明里,就是為了“能耗雙控”,也就是要節能減排。
我們為了完成2030年碳達峰的目標,目前各省都有每半年的碳排放額度,假如半年的碳排放額度用到了警戒線,那么就需要進行“能耗雙控”,確保全年碳排放額度達標。
圖片
所以,當前出臺限電措施的省份,基本是上半年能耗雙控目標,出現紅色預警,或者黃色預警的。
這使得,這些省份,在疊加當前外貿出口火熱,大部分企業滿工滿產,用電量激增的情況下,不得不采取嚴格的限電措施,才有可能完成全年的碳排放減排目標。
這是最直接的原因。
不過我認為,這并不是唯一原因。
另外還有一個中層的緣由。
就是最近煤炭價格暴漲。
下圖是最近8年動力煤的期貨價格走勢圖。
圖片
目前動力煤的價格,在經歷了年初的暴漲后最近一個月是再次暴漲,過去一個月的漲幅已經差不多達到50%。
這已經創下了煤炭價格的歷史新高。
由于煤炭價格的暴漲,導致當前很多火力發電廠壓力巨大。
一方面是電力價格漲幅是普遍滯后于煤炭價格,所以在煤炭價格暴漲后,已經有一些火力發電廠,面臨虧損壓力。
這反過來也襯托了新能源發電的優勢,比如光伏和風能發電,是不受煤炭價格暴漲的制約。
反過來,煤炭價格暴漲會導致火力發電成本上升,進而提升新能源發電的競爭優勢。
凡事有利有弊,不好一概而論。
但整體來說,在我國當前發電比例仍然主要靠火力發電的這個客觀事實面前,煤炭價格暴漲,會整體推升我國經濟的運行成本。
所以,當前電力資源緊張,是分供需兩端的影響。
供應端,就是由于煤炭上漲,加大火力發電的運行成本,所以增加電力供應的壓力。
而需求端,自然是因為全球疫情肆虐,特別是東南亞疫情這兩個月嚴重擴散,導致不少東南亞工廠是停工停產,讓很多國外企業不得不把訂單重新轉移回我們這里,這使得我們大大小小的企業,過去幾個月基本都是滿產滿銷,一些企業甚至訂單都排到明年一季度去了。
在我們制造業全力運行下,用電量激增是必然的。
所以,一方面是需求端用電量激增,一方面是供應端火力發電成本增加。
就導致當前電力資源緊缺的局面,而不得不通過限電這樣的方式,來錯峰填谷。
但這也只是中層的一個緣由。
或者說是基于其他原因產生的一個被動結果,而非我們主觀的選擇結果。
但實際上,我們是有基于自己的主觀需要,去選擇這樣限電控產能的方式,來給我們當前過熱的產能降降溫。
這實際上也是我們基于一些危機意識,在提前未雨綢繆。
(2)增效降本、產業升級
首先,我們限電控產能,有第一重目的,就是為了淘汰落后產能,加速產業升級。
這其實是我們過去幾年一直在做的事情。
什么是落后產能?
就是那些不環保、能耗效率低、單位產值輸出低的產能。
一些高環保、高效率的企業,同樣用1度電,可以比落后產能企業,多輸出很多商品。
這種情況,我們自然是鼓勵企業往高環保高效率的企業去改造升級,而淘汰那些粗放式發展的落后企業。
當然,往往高環保高效率的企業,要進行這樣的升級改造,是要多花很多錢投資改造升級生產線。
但這些必要的投入,都會在未來的長遠收益里,慢慢得到豐厚回報。
只是,假如沒有從上而下的環保、限電控產能措施,企業很難有動力去這樣的產業升級改造,因為大量的作坊式粗放式發展的企業,利用低廉的成本,很容易形成劣幣驅逐良幣。
只有通過這樣嚴格的限電控產能措施,利用環保,來加速產業升級,淘汰落后產能。
這也是我們明知道西方國家所推行的碳減排,是存在一些發展陷阱,卻仍然愿意加入碳減排,甚至以發達國家都沒有的超大力度去主動減排。
這是因為節能減排,是符合我國的根本利益,也符合我們可持續發展的長遠戰略。
我們最終目的,就是要完成產業升級,讓企業有動力去增效降本,通過淘汰落后產能,來實現經濟轉型。
在這個過程,肯定是有一些中小企業,因為跟不上這樣的升級轉型步伐,而被淘汰。
包括這次限電控產能,對一些中小企業的影響很大,我看到也有一些人在網絡上埋怨。
不過我是認為,外部的客觀環境,特別是這種涉及到長遠的發展戰略,是不以我們個人意志和喜好為轉移。
我們只有去適應,而不是怨天尤人。
而且很多因此倒下的中小企業,很多也是自己平時比較缺乏風險意識,甚至在去年底外貿出口火熱后,就開始盲目擴產能,甚至加杠桿。
這種情況下,這些盲目擴產能的企業,面對當前海運價格暴漲,港口擁堵,貨物積壓的局面下,再碰上限電控產能,自然會出現大量風險集中疊加爆發,結果一下子倒閉的情況。
如果是這種情況,其實怪誰也沒用,只能怪自己缺乏風險意識。
不要盲目的擴大產能,要量力而行,控制好自身風險。
圖片
假如企業家能有更多的風險意識和責任感,去年能忍住誘惑別盲目擴大產能,同時自己能有意識的提前進行企業升級改造,來進行增效降本,這樣企業不但競爭力可以提高,而且在面對限電控產能的時候,會大大增強優勢。
限電控產能,本質上會淘汰粗放式發展的企業,而反過來會增加高環保高效率企業的競爭優勢。
同樣一度電,我可以生產出更多商品,那么在用電量有限額的情況下,我自然可以比其他企業生產出更多的商品,并且成本更低,競爭優勢自然更大。
在進入經濟轉型周期,競爭的殘酷是更大的。
面對這樣的形勢,如果被淘汰,怨天尤人是沒有用的,只有想辦法適應這樣的經濟周期,提高風險意識,主動增效降本,來想辦法活下去,才是最重要的。
市場不會同情弱者,優勝劣汰也是市場經濟的自然法則。
(3)加大美國通脹壓力
我們限電控產能的第二重目的,就是跟美國博弈有關,實際上就是要加大美國通脹壓力。
這個邏輯也比較好理解。
在當前全球訂單仍然因為疫情而大量轉移過來的情況下,出現不少企業,粗放式擴張的情況。
也就是上面提到過的盲目擴產能,為了接更多訂單。
我們很多作坊式產能,如同螞蟻搬家一樣,匯聚起來也是相當大的產能規模。
而恰恰是這些化整為零的產能,有著極大的低廉成本優勢。
這使得,雖然當前全世界都指望著我們的制造業來穩定輸出商品,但我們企業對外出口的漲價議價能力并不強。
其實我從去年底那幾篇寫對美國反向輸入性的文章里,就在不斷呼吁,我們的企業應該團結起來,對外一致漲價,來加大美國通脹壓力。
但這大半年過去了,我們整體對外議價能力并不高。
原因也很簡單,一個是不團結,另外一個是我們零散的小產能企業規模確實比較大,在大量游兵散勇的情況下,很容易出現低效競爭的情況。
如果有人想漲價,但有一些作坊式產能,利用自己成本低,可以喊出很低的價格,把國外的一些訂單搶過去。
雖然每一個規模都不大,但通過螞蟻搬家的形式,也很容易讓整體漲價,喊不起來。
再加上當前海運價格暴漲,也客觀制約了企業的對外議價漲價的能力,因為國外進口商大都是要承擔運費成本的,海運價格太高,國外進口商可接受的漲價空間也不大。
這種情況下,如果我們想要漲價,就更需要整個產業整齊劃一的漲價。
毫無疑問,這只是通過宏觀調控來實現,很難由企業形成自發的團結漲價。
而限電控產能,最直接的結果,就是會引導企業對外漲價,這屬于市場自然行為結果。
當前因為我們整體落后產能還比較多,而且過去一年粗放式擴張的產能也比較多,所以整體產能是過剩的。
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,對外漲價是不可能漲上去的。
而如果限電控產能,一旦這個產能降下去,那么自然會導致終端產品的價格上漲,這是市場供需關系所決定的。
所以限電控產能,必然會導致企業對外出口價格上漲。
不過,這也會帶來一個副作用,就是國內一些商品價格也可能上漲。
但我們央行一直保持戰略定力,過去這一年多并沒有降息大放水,再加上其他種種原因,我們當前消費端的實際需求比較低。
8月份的社會零售品消費總額同比增長只有2.5%,遠低于2019年正常月份至少8%的平均水平。
在我們國內消費端實際比較低的情況下,我們國內終端產品的提價空間并不大。
所以,只要我們央行能堅持不降息大放水,那么我們國內是很難因為限電控產能而出現通脹升溫。
這會進一步導致企業在無力對國內產品提價的情況下,只能轉而對外提價,增加企業提高出口價格的動力和能力。
當前我們的制造業基本供應著全世界,是世界疫情肆虐現階段,唯一能夠穩定輸出的主要制造業來源。
這使得,我們當前不管對其他國家,還是對美國的外貿同比都是以史無前例的速度在高速增長。
因此,只要我們對外出口能夠普遍提價,那么對美國的通脹的提高,是會帶來巨大的壓力。
這就會迫使美聯儲隨著時間推移,加息的壓力越來越大。
這也可以體現在今天凌晨鮑威爾的議息會議講話。
從今年開始,每一次美聯儲議息會議,有一個規律,就是隨著時間推移,贊成提前加息的人越來越多。
比如這次9月份議息會議,點陣圖顯示,贊成2022年加息的美聯儲官員增加至9名。
從一開始沒有人贊成2022年加息,到后面慢慢增加到1個、3個、7個,到現在9個。
隨著美國通脹壓力持續增加,贊成加息的美聯儲官員是越來越多。
美聯儲一共有18名決策官員,這意味著,本次議息會議,已經有一半的美聯儲官員贊同提前到2022年加息。
此外,美聯儲鮑威爾在今天議息會議上,首次明確公布了一份可能的“加息路徑圖時間表”。
鮑威爾說:“可能最早在下次政策會議上宣布縮減購債,同時不排除等待更長時間再啟動的可能性?!?
美聯儲下次議息會議將于11月3日舉行,這意味著美聯儲最快會在11月的議息會議上正式宣布縮減QE。
這也符合我兩個月前跟大家預判的美聯儲一個加息路徑圖。
9月份宣布縮減QE時間表。
11月~12月開始正式縮減QE。
明年中完成縮減QE。
最快明年底開始加息。
這樣也符合以往完成縮減QE,到首次正式加息,有半年緩沖的慣例。
而鮑威爾今天的講話里,所提到的最理想“可能”,差不多就是我說的這個加息路徑圖。
當然,鮑威爾給這個加息路徑圖時間表,加了很多前提。
比如鮑威爾說“只要經濟復蘇仍處于正軌,在2022年中旬左右結束這一逐步減碼QE的過程可能適宜?!?
鮑威爾加的前提條件是“只要經濟復蘇仍處于正軌”。
此外,鮑威爾還否認完成縮減QE,是加息的直接信號。
鮑威爾只是說,完成縮減QE之前,不會進行加息,也就是完成縮減QE是加息的前置條件。
但值得注意的是,鮑威爾首次公開說“如果通脹率在2022年仍然保持較高水平,美聯儲可能就達到了加息的條件?!?
這里,鮑威爾給明年加息設置了一個觸發條件,就是美國通脹率在明年仍然保持較高水平。
這也符合我一直跟大家說的,只要增加美國通脹壓力,就會迫使美國加息。
大家需要注意,美聯儲每次議息會議的結果,都在發生變化。
美聯儲的議息會議并不是一個預測會議,而是一個基于當下條件,看美聯儲態度的一個預期管理會議。
所以,會隨著時間推移,在不斷變化。
這個也可以反應在鮑威爾每次議息會議的講話。
相比9月份的講話,鮑威爾這次的講話顯得要“鷹派”很多。
未來是充滿很多變數,假如未來半年,美國通脹再繼續飆升,甚至通脹率能達到兩位數的話,那么美聯儲必然要比這次議息會議所說的,要更早行動。
反過來,假如未來半年,美國通脹出現回落,美聯儲則更有可能選擇繼續按兵不動。
說白了,美聯儲一直是隨時可能出爾反爾的,在事情真正落地之前,一切皆有可能。
具體得看未來局勢如何發展。
而我們當前限電控產能,我認為很重要的其中一個目的,就是為了增加美國通脹壓力,從而加大美聯儲提前加息的可能性。
只要美國通脹率越高,那么留給美聯儲進行經濟軟著陸的空間就越小,就越有可能戳破美國資產價格泡沫,從而引爆美國自身內部的金融危機。
最近這半年,我們和美國的大量博弈,都是圍繞著這根主軸進行的。
相信有一直看我文章的人,應該還是能比較清晰的感知到這一點。
當前我們自身一些問題也在逐步顯現,我們和美國的這場史詩級經濟博弈,最終比拼的還是雙方各自對經濟的掌控能力、對經濟下行壓力承受的韌性,對危機排雷的處理能力。
我們和美國,都在想方設法引爆對方內部的危機。
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斗,在無形間充斥著普通人看不見的刀光劍影。
我們作為普通人,身處在這樣一個波瀾壯闊的大時代變局里,也終將成為見證歷史的一員。
我是一直堅信,我們在這場史詩級經濟博弈里,會必然勝出。
我們生活在這片土地,我們的個人得益得失,都是跟祖國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,只有我們贏得這場史詩級經濟博弈,我們每個人才有更好的發展前景。
一榮俱榮,一損俱損。
所以,在這樣的關鍵時期,我們作為普通人,雖然很難在這樣史詩級經濟博弈里幫到什么忙。
但只要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好自己的事情,少抱怨多做事,做好自己的工作,盡可能降低自身可能出現的風險,就是對國家最大的幫助。
如果我們每個人可能遇到的風險都降低了,那么聚沙成塔,自然整體的風險就降低了。
不暴雷,就是不拖后腿。
還在讀書的就好好讀書,已經工作的就好好工作,貢獻我們每個人的微薄力量。
眾志成城,我們自然能贏!
我也會努力通過我的文章,來呼吁大家獨立思考,在這樣一個多事之秋去理性降低自身風險,希望能有一些幫助。